《孤獨搖滾》——像波奇醬一樣的我

《孤獨搖滾》——像波奇醬一樣的我

讀書那會兒,最討厭寫觀後感、讀後感之類的小作文了。現在反而會去將自己看過的動漫總結一番,可能因為更能觸動內心,真正的有感而發吧。

看完《孤獨搖滾》後,往前回顧起來,突然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。不像《輕音少女》那樣悠閒開朗的日常,也不似《LiveLove》般勵志努力,是一個更加真實的現實,讓我看到過去也包括現在的自己 图 12

在關鍵時刻「逃跑」

有時候,逃跑是身體上的——躲到角落裡默默做個「蘑菇」;有時候,是精神上的——眼神遊離,不知飄向何方;有時候,是撒個小謊——行動上的跑路。 图 14
我很能理解那種感覺。不知多少次,在朋友的聚會裡,我都忍不住找藉口中途離開,甚至在人生的某些關係裡,也會半場退出。 图 16

🧍‍♀ 朋友寥寥,卻並非不渴望

學校幾乎沒什麼朋友,同學之間的對話,她總是插不上話,或是乾脆用沉默來保護自己。不是不想交朋友,只是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。別人說得熱火朝天,我卻像個沒訊號的手機,只能偶爾冒出零星幾句,然後迅速靜音。 图 17 她會把自己想像成一袋垃圾,一個躲在角落的小蟲子,這些誇張的畫面雖然搞笑,卻真的能戳到我。那是一種「我不被需要」的錯覺,讓人下意識地選擇退到舞台的最邊緣。不參加任何個人或團體活動,不喜歡集體榮譽感,就連課間時間也是一人坐在位置上發呆或者看書。慢慢的可能變成了他人口中的:喜歡獨處 图 15

🎶 找到屬於自己的語言

雖然不擅長說話,但她有吉他,我有網際網路。在陌生人或人多的場合可能會站半天憋不出一個字,或者說著只有自己能聽見的聲音,或者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图 13 但我也找到了自己的「語言」:寫作、畫畫、敲程式碼,這些不需要面對面交流的方式,反而讓我更自在,也能讓別人真正看到我內心的樣子。如今我從事程式設計師工作,溝通也更喜歡用文字表達。

🌱 逃避之外,也想邁一步

看著波奇醬從社恐到一點點融入樂隊,我意識到——逃避並不是錯,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角落,就永遠見不到更遠的風景。也許我不能一口氣變成舞台中央的主唱,但可以試著走出小小的一步:主動對別人說「早上好」、嘗試參加一次活動、或者寫下像這篇一樣的心情記錄。我也在慢慢改變… 图 21

家中時光

即便在最熟悉的家裡,我的表現也和平常沒什麼兩樣。常常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坐在房間角落,練習、發呆,也不需要面對任何人。 图 19 將自己埋在房間裡,一天說不上幾句話。有時候我會想,這樣下去,會不會真的退化,失去說話的能力?

💡 我們都不需要完美

不同的是,我並沒有找到那群能將我從個人世界拉出來的一群朋友——

  • 像陽光開朗的鼓手虹夏,一把我拉進她們的小團體
  • 像外表冷酷的貝斯手涼,偶爾對我展現溫柔肯定的一面
  • 像外向活潑的主唱喜多,一起度過美好的校園生活 图 20

くカッコイイ(太帥了)

還好我已經有了吉他,不然看完《孤獨搖滾》後,又會想去買一把了。下圖這家店鋪貌似也是《輕音少女》唯買吉他的店鋪了 图 18 另外製作組好會整活,太抽象了。

Powered by ❤️ with Hugo and Stack Theme.